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近现代〕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瑟瑟,轻轻从河面上吹过,目之所及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
中秋佳节随着前方归来的人一起到来,夜空中明月傍着如霞似锦的晚云,脱颖而出。
家里的音信已经彻底断绝了,妻子儿女的书信也无法收到。
广大人民都翘首以盼,渴望听到胜利佳音,边城奏响凯歌之日,正是人民额手相庆之时。
注释
五律:即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每首八句。
蟠龙:在延安城东北七十多里,是一个古镇;“度”通“渡”,过的意思。
大野入苍穹:大野,一望无际的原野;入,溶进;苍穹,即苍天。
佳令:美好的节令,这
创作背景
1947年初国共内战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被动状态,敌强我弱。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的战事已经扭转,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相继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秋节之夜,毛泽东漫步于神泉堡附近的黄河边,回想起这一年多来战局的重大变化,不禁思绪万千,于是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晓林,唐明刚.毛泽东诗词鉴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50-151.
赏析
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于温婉中见豪放。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这是只有用水墨画才能画出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天的晚上。走在黄土高原上,犹如一履平地,只有当眼前突然横亘一道沟壑时,才意识到自己是置身在海拔上千米的地球隆起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样的秋日晨昏,在这黄土地上不知已重复了多少万年了;在这秦塞古渠之畔,也不知上演过多少场城头换旗的悲喜剧了。而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了大幕。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两句写中秋夜的月色。上句说佳令即中秋的到来,嵌入“
简析
此诗描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后的一个夜晚,诗人望月有感而发的对战争胜利的感慨与对儿女的思念。首联写陕北黄土高原秋天夜晚的景致;颔联则说佳令明月是胜利之师带来的,诗人对革命战争胜利进展的喜悦,溢于言表;颈联写战士征战的疾苦和怀土思亲之情;尾联使诗的意境得到最高的升华。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温婉中见豪放。
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近现代〕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近现代〕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