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征妇怨

张籍 张籍〔唐代〕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注释
殁(mò):覆没、被消灭。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依倚:依赖、依靠。
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代中后期,契丹大举入侵,唐代军队在辽河之战中全军覆没,给千万家庭带来了深重灾难。诗人在整个社会惨景基础上,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九卷 唐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

赏析

  《征妇怨》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用词简练,情思婉转。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诗歌开门见山,点明征妇怨毒所由。诗中“全没”二字,力过千钧,从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中突出事件的典型性,从而生发出征妇哀苦情感。“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招魂葬,旧时风俗,由于无法收尸入殓,生怕亲人灵魂不知所归,于是高声呼唤亲人姓名,招引魂兮归来,并以死者衣冠葬入棺木。诗题是《征妇怨》,诗人却视野开阔,勾勒出一幅场面浩大的“城下群哭图”,由面及点,迂回入题。“白骨”二字,读来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征妇怨》是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借一个征妇不幸遭遇的内心怨叹,反映出当时边患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祸。诗的前四句点明事件,概括而又具体,展现出一幅“城下招魂葬”的悲惨图景;后四句选取征妇作为典型,写她的内心活动,反映其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悲苦心境,比喻新颖,凄恻感人。全诗谋篇布局转折多变,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448篇诗文  10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莲曲二首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邻女

鱼玄机 鱼玄机〔唐代〕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